在产品同质化现象泛滥的当下,若想崭露头角,产品必须打赢心理战!很多时候,产品质量优良并不意味着就能畅销,只有让消费者从心底“认可” 产品的好,他们才可能掏腰包。
“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哪个更好喝?这或许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也可能取决于个人口味或品牌偏好,对大多数人而言,很难给出确切答案。但要是换成“雕牌可乐” 或者 “老干妈可乐” 呢?和“可口可乐”“百事可乐” 相比,哪个会更美味?
你或许会眉头紧皱,心生疑问:这能喝吗?洗衣粉味的可乐?辣椒酱味的可乐?这怎么入口?
这难道不有趣吗?你都还没品尝,凭什么就认定“雕牌可乐” 或者 “老干妈可乐”不好喝呢?为何会笃定雕牌若出可乐就是洗衣粉味,老干妈出可乐就一定是辣椒酱味呢?即便这瓶可乐真的口感绝佳,但大部分消费者仅凭直觉,就认为它不会好喝。
营销,是心理之战,而非产品之役
多数情况下,产品优质并不等同于能在市场上大卖,必须让消费者产生“这是好产品” 的心理认知,他们才有可能购买。所有营销人员努力的方向,就是在消费者心中植入对品牌的良好“感觉”。
你可能觉得,只要产品具备过硬的“实力”,就一定能凭借口碑占据一席之地。产品质量好固然是基础,毕竟再厉害的营销人员也无法为劣质产品“站台”。品质差的产品即便采用强力的营销方案,最多也只能在初期吸引一些关注,然而,这种高度关注反而可能成为反向营销的因素,越受关注,口碑越差。
但很多时候,市场竞争并非单纯的实力较量。如今的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虽然确实存在仅靠口碑存活的品牌,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品牌少之又少。很多时候,产品连被消费者尝试的机会都没有,还没等到形成足够的口碑效应,品牌就已经从大众视野中消失了。
也有人认为,只要品牌知名度足够高就万事大吉了。但实际上,这远远不够,知名度并不等同于一切。
让品牌从消费者视野中隐退
当一个老品牌总是念叨:想当年(或者小时候)我们都是吃(或用)×××长大的,这就意味着这个品牌已濒临消亡。如果品牌未曾在大众视线中消失过,就不会有“想当年” 这样的感慨。
要知道,如今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消费者每天要接收来自各个方向的海量信息。仅仅依靠原有的高知名度,并不能保证品牌一直存留在消费者心中。长江后浪推前浪,任何一个品牌一旦失去了年轻人的关注,就意味着失去了未来发展的潜力。
消费者或许知道你的品牌,但现实是你已经失去了被优先选择的优势。无人主动提及,在各处都难觅踪迹,被遗忘只是早晚的事。
老品牌为何会被遗忘?
老品牌被遗忘,主要是因为没能跟上消费者变化的步伐。
比如,消费者整天盯着手机,而你却还对当年靠电视广告打下的市场念念不忘;大家都在网络购物了,你却只想着争取街边好店面或者超市的黄金陈列位置,仿佛电商与你毫无关联。
大家都在用移动支付了,你的店铺却还只接受现金或刷卡。如果你只是普通消费者,怎么任性都行,但要是负责一个品牌的兴衰,这种任性就毫无意义了。
只精通自己的专业领域,却对消费者的变化不闻不问。
只专注于研究自身专业知识的人,并不一定能让品牌良好地发展下去。你最应该关注的是消费者的动态变化,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传播模式的转变,都要紧紧跟随,不能掉队。
若不想在消费者视野中消失,除了知名度,鲜明的品牌个性不可或缺。消费者一想到你的品牌,就能立刻清晰地描述出来,这样你就能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一席之地。如果提到你的品牌时,消费者要么想不起来,要么印象模糊,那这个品牌离被遗忘就不远了。
品牌个性是长期积累形成的。品牌所做的每一件事,从命名、字体设计、包装(或店面)设计、广告、代言人、文案、图文信息内容,甚至店员的形象等,都会影响消费者对品牌个性的判断以及他们对品牌的喜爱程度。
更多时候,品牌个性的形成是消费者感性认知的结果,而非基于理性的功能考量。说到底,这还是一场心理战。
举个例子
曾经,我们为一个护肤品客户做过盲测。我们选取了市场上四个不同价位区间的护肤品,价格从市价600元到80元不等,其中包括一个欧美品牌、一个日本品牌和两个超市品牌(其中一个是客户的商品)。将它们分别装在标有S、Q、P、N的容器中,不告知消费者哪个品牌在哪个容器内,让100名消费者带回家使用一个月后,对比使用效果。
结果出来了:价格最贵的欧美品牌排名垫底!当时,我们所有女生都炸开了锅,纷纷表示:再也不买这个牌子了!这个牌子的任何产品都不买了!从化妆品到护肤品再到香水,统统不买!不仅这个品牌不买了,以后看到那些宣传得高大上的大牌广告也不买了!这简直是在欺骗消费者嘛。
你以为事情就这样结束了?你大概是个非常理性的男性吧。可惜,不是每个女生都有坚定不移的理性思维。这种拒买行为,持续了不到三个月,大家又陆续换回了各种欧美大牌,其中就包括参与测试的那个品牌!
所有参与协助调查的男性都惊呆了:你们都疯了吗?不是信誓旦旦说不买了吗?测试结果不是表明这个品牌很差吗?
每个女生都有各自的理由,比如:“最近这个品牌出了新产品,成分不一样,效果应该会不同。”“昨天路过那个专柜,正好在打折呢。”“那个超市品牌的包装实在太丑了,看不下去。”
这些女同胞们的潜在想法其实很简单:她们觉得自己的身份就应该和这些高大上的品牌相匹配,和产品功能等理性因素无关。
你会觉得她们肤浅吗?错了!她们的行为模式恰恰反映了普通人从潜意识认知到实际行动的过程:每个人都在寻找与自身身份相符的品牌产品。再强大的产品功能,往往也难以跨越消费者心中那道“感觉” 的障碍,从而无法获得应有的市场份额。只有当消费者对品牌有良好的“感觉” 时,这个品牌才算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如何赋予品牌持续的生命力?
在消费者心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品牌,才具有生命力的延续性。
简单来说,每个品牌在消费者心中都有一把衡量的尺子,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越高,受到的关注就越多,被购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同时,延伸到其他商品领域的可能性也越高。
消费者对于自己不熟悉和不确定的品牌及品类,比如七孔枕、乳胶枕、记忆枕、羽绒枕、薰衣草枕……哪个最好呢?此时,上网搜索固然是个好办法,但大部分消费者并不会这样做,而是凭借直觉来判断。
虽然不清楚乳胶枕有什么功能,但如果消费者当下觉得乳胶枕像是高科技产品,价格又合理,他们就会购买。如果你认为只有价格低的商品消费者才会凭感觉购买,那就错了。
即使是购买豪车,很多人首先在意的还是品牌,买房子也会在意开发商是否可靠……对于高价值商品,消费者会花时间收集更多信息,没错,但心中那道“感觉门槛” 始终存在。
同一款产品在全球不同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差异很大。影响品牌成功的因素众多,包括定价、陈列、渠道、宣传模式、竞争环境等,但最终决定胜负的关键,其实是上述所有品牌行为所塑造的品牌体验,以及在消费者心中形成的品牌印象。
如果消费者觉得你的品牌值得信赖,那么做任何事都会事半功倍;反之,如果无法在消费者心中占据有利地位,即便花费再多精力宣传,也只是徒劳无功。
紧跟消费者变化的步伐,跨越消费者心中那道感觉门槛,这是品牌成功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