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运营:价值、角色与实践的深度剖析
在当今商业环境中,内容运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究竟什么是内容运营?它仅仅是人们所熟知的小编工作吗?若不是,内容运营在企业中又扮演着怎样独特的角色呢?
当广告投放者在某个尚处流量红利的渠道投放内容时,即便只是普通内容,也可能收获可观的投资回报率(ROI)。然而,随着渠道增多、广告主数量增加,相同内容的转化率会急剧下降。此时,内容运营人员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他们的工作远不止是文案撰写或编辑那么简单。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浏览朋友圈、公众号、新闻等各种信息,注意力被海量内容分散,内容之间缺乏连贯性。这种情况下,用户对内容的印象呈点状且分散,转化难度大幅增加。若要让用户分散的注意力聚焦,并按照引导路径实现转化,内容运营就成为了关键环节
。
内容运营与文案编辑存在显著区别,它侧重于依据不同用户的特点,将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有效串联和传递。
1.内容运营:构建用户内容培育体系
在流量集中的时期,文案编辑只需专注于单个内容的创作即可。但如今,流量不仅分散,竞争也愈发激烈,缺乏关联的内容在抢占用户注意力方面已举步维艰。
构建内容系统,实则是搭建一个培育用户的体系。一方面,通过让多个内容高频次地出现在用户视野中,占据他们的注意力和时间,从而形成信息的规模效益;另一方面,系统化的内容能够引导用户朝着预设的目标发展。
2.以产品思维运营内容
传统的 “搬运工式” 内容编辑正面临危机,将内容以产品化的思路进行运营才是大势所趋。以今日头条等内容为主的平台为例,它们已逐渐弱化搬运式编辑行为,转而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内容获取方案。以产品思维运营内容意味着内容也需要像产品一样迭代升级,要与渠道相匹配,重视用户体验,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尽管内容运营岗位至关重要,但在多数企业中,其设置仍较为传统。比如,电商企业常将内容运营岗位等同于文案编辑,主要负责文字编辑工作,却未对整体运营目标负责,更未将运营和产品思路融入其中。如此一来,即便内容优质,用户也未必买单。
还有部分企业将内容运营纳入运营人员的职责范畴。诚然,专业运营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内容运营能力,但现实中,许多普通运营人员容易陷入困境,他们虽有内容系统运营能力,却在内容质量编撰方面能力不足。
从行业现状来看,内容运营需要将产品运营思维融入文字内容,但主要还是由运营人员承担这一职责,虽然有少量编辑具备运营能力,但这类人才数量有限。
有人认为,只要会写就能做好自媒体,实则不然,自媒体对内容运营能力有着更高要求。有些企业领导认为,招聘小编或更高级别的文案人员就能做好品牌的新媒体、自媒体和平台内容,这种想法往往导致投入大量时间和人力,却收效甚微。
内容运营与小编工作的要求和专业素质差异较大:
内容运营需具备运营思维
这里所说的运营思维更强调结合用户和内容渠道对内容价值进行深度运营。小编只需按要求编辑好文章并按时更新推送即可,但内容运营人员需要思考“怎样的文章才算好文章”“内容面向哪些用户”“适合何种更新频率”等问题。
内容运营需要文案能力
在布局内容体系后,每个单点内容要真正打动用户并产生价值,仍需依靠内容质量,即文案能力。不过,这种文案能力是与运营相结合的,它建立在深入挖掘用户需求、提炼价值的基础上,这便是常说的高薪文案的能力要求。如今,用户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已发生变化,内容也需相应调整,无论是接地气还是文艺范,关键是要从用户与价值相结合的角度出发。
四、内容运营如何发挥价值
内容运营在转化链条的多个核心节点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其价值的评估虽可从运营数据入手,但更有效的判断还是要依据内容运营的内在价值。
依据具体情况搭建内容体系
用户接收内容的渠道和方式各不相同,要多维度培养用户对价值的认知和转化,就需要内容在适当频率下出现在用户关注范围内,这就需要搭建相应的内容体系。构建内容体系也是对用户流量转移路线的设计,内容虽能吸引流量,但当用户被吸引后,他们对后续内容的要求会发生变化,如果后续内容缺乏关联性,用户流量链条就会断裂。
考虑用户体验的内容体系
内容需符合用户体验要求。不同用户的转化刺激点各异,例如,有些用户看到一次广告曝光就会购买,而有些用户在广告曝光后,会主动寻找大量参考内容才决定购买。因此,在搭建体系时,要考虑用户行为变化和体验。此外,有些内容从小编文案角度看是优秀的,但不一定能给用户带来良好体验,传统的一稿通发效果越来越差就是例证,所以编辑内容时也要注重用户体验。
结合实际个性化设置内容体系
内容体系应体现个性化,不同内容要区别对待且保持关联。这里的个性化首先要考虑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如今,用户倾向于个性化获取内容,这也是资讯平台实现千人千面、匹配推送的原因,许多微信公众号也会对用户分类,推送不同内容,这样能提高用户友好度,避免因无关信息过多导致用户取消关注。此外,连接用户的内容工具、平台和渠道众多,如邮件、广告、微信图文等,且用户在不同平台上的阅读习惯不同,接受的内容也有差别,因此内容体系建立要考虑展示的个性特征,使内容在不同渠道有不同展现,以真正打动用户。
深度运营单个内容,关注内容转化
笔者在观察一些品牌的内容矩阵时发现,很多企业存在这样的情况:微信公众号运营精细,而相关贴吧运营却很随意。这可能是企业精力有限,无法对多个渠道内容进行精细化运营。但对比小米在各渠道的表现,就能看出差距。
有些企业盲目跟风,看到别人做贴吧、社区、自媒体就跟着做,生怕错过红利。但内容体系的构建不应是为了广泛覆盖,而是要以成本最优的方式连接用户。若只注重铺开而忽视单个内容的精细化运营,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精细化运营内容不仅涉及文字层面,还需将内容当作产品进行运营,从初始启动到不断迭代,让内容产生价值,这并非仅靠排版精美或文字技巧就能实现。
(1)内容初始化阶段运营:明确内容来源,把控内容质量
内容运营在启动的初始化阶段和后期匹配用户个性的数据化阶段,都需要及时了解用户需求并配置相应内容。初始化阶段的内容运营策略与产品启动策略类似,可以邀请种子用户贡献高质量内容,也可通过规则引导内容产生。初始化阶段的内容对后期内容变化影响重大,一旦出现偏差,后续调整难度极大。因此,初始化阶段要确定内容维度,并通过规则和运营手段把控内容质量。
(2)内容数据化阶段运营:实现内容个性化推送
当内容运营进入个性的数据化阶段,与传统小编的区别愈发明显。在初始化阶段,小编可负责填充内容,但随着用户量增加,用户不再满足于标准化内容,开始追求个性化。例如资讯平台,用户流量增大,用户时间被大量“普适性”信息占据,单个用户被过多无关内容浪费时间,便会寻求更快获取自己感兴趣资讯的途径。数据化阶段基于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内容,这一阶段还能刺激用户生成内容(UGC)和专业生产内容(PGC)。这是对内容运营能力的真正考验,要求运营人员不仅要保证不同用户获取的内容优质,还要确保内容与用户个性匹配,这是普通小编所缺乏的运营思维。
制定内容运营规则,规范内容管理
对于多数小编而言,内容规则主要是更新频率和选题方向。但内容运营的规则需建立在数据、用户和产品基础上,内容推送和更新规则不应一成不变,而要根据用户获取内容的习惯、内容的数据表现,结合产品和用户情况来制定。
许多营销号高频更新内容,且内容同质化严重。在流量红利期,这种方式或许能吸引一定粉丝,如微博早期和微信公众号流量红利期都出现过此类现象。但随着未读信息增多、内容无趣,用户打开的欲望降低,传统编辑的推送规则已不再适用。
推送规则:优化推送方式和频率
推送的时间、频率和方式都需要根据数据和用户分析以及渠道特点不断调整。以微信公众号推送为例,很多运营者只是简单发布内容,但如果能灵活运用数据系统,可以挑选出高粘性用户进行朋友圈提醒,对活跃度低的用户减少推送频率,并增加有针对性的唤醒内容推送。内容运营中的推送规则并非简单的任务考核,而是要从用户角度出发,找到最佳的接触用户方式。
内容生产规则:规范内容来源和质量控制
内容产生包括编辑创作内容和用户生成内容。对于编辑创作内容,要明确流程以控制输出质量和频率。对于用户生成内容,要制定相应规则进行筛选审核,引导用户发布合适内容。很多人容易忽视这一点,一旦编辑离职或用户随意发言,内容质量和氛围就会受到破坏。因此,在整个内容运营过程中,都要考虑内容产出规则。
内容升级规则:引导内容持续优化
以小圆的运营经历为例,为激励核心用户产出优质内容,曾通过勋章与培养计划相结合的活动,后来逐渐形成稳定规则,并与用户签订内容贡献协议,进一步规范内容升级。内容升级需根据具体情况变化,规范不是为了限制,而是为了引导,因为运营人员要比分散的用户更了解有价值内容的产生方式,从而制定用户更易接受的规则,促进内容升级和用户进步。
在新媒体运营中,有些人总觉得自己只是小编,受公司或行业因素影响,逐渐自我定性,每天重复搬运信息、排版和按时推送等工作。
同时,也有不少运营人员认为小编或文案技能与自己无关,每到一个新公司都要求配备编辑人员,否则内容质量差,影响运营效果。
基于自身核心专业能力,拓展并提升相关辅助技能,才能应对更多运营难题,实现自我升级。这是小圆对自身发展的要求。无论是运营人员还是编辑人员,内容运营都是适应当前用户升级变化趋势必须掌握的能力。理解内容运营的价值运作原理对提升内容运营能力大有裨益。
内容运营是一种内容匹配的运营活动,通过精准匹配实现价值,在不同产品和用户之间配置个性化内容,并确保内容优质。同时,内容运营也是一种体系关系的运营,实现内容之间的高效串联,使不同内容承担相应的转移转化价值,让内容相互关联并产生效应价值。若不对内容进行运营,其价值将无法有效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