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激烈的网络世界中,公众号若要脱颖而出,必须从内容差异化和技术层面双管齐下。不同类型的公众号有着不同的目标,其发展历程也大相径庭。在此,我们来深入探讨这些账号差异化运营的策略,为何有些策略可以复制推广,而有些却只能成为独特的个例。
先从个人公众号说起,这类公众号通常不以商业回报为目标,因此在运营过程中无需过多顾虑投入的量化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为之,一些基本的运营法则仍需严格遵守,例如内容的差异化定位、简洁美观的排版以及稳定的更新频率等。
在内容差异化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几个关键因素。首先要明确自己能写什么题材,其次要确保选题具有持续性,再者要思考内容有何独特之处。最初可能是以案例复盘为主,但随着发展,如今也增加了大量经验分享的内容。若从增粉的角度考量,还需依据阅读数据来灵活调整文章题材。此外,内容分发过程中的推广合作事宜也不容忽视,这些构成了一个原创内容公众号运营的基本流程。
企业通过公众号运营来维护自身产品的用户群体,实现多维度覆盖并提高用户活跃度,借助粉丝增长推动产品发展,使其成为品牌传播的重要阵地。早期,公众号主要作为官方微信存在。
企业会在网站和官方微博上展示公众号二维码,并通过各类活动引导用户关注。对于那些有一定规模的产品而言,这种方式能轻松获取数万甚至十几万的初始粉丝。活动形式较为简单,用户在公众号内参与问答、留言或者关键字回复游戏等,就有机会获得奖励。
随后,公众号强大的增粉能力逐渐凸显,许多公司开始注册多个满足不同需求的公众号,形成矩阵,将其作为推广渠道之一,以此实现用户的转化。与此同时,今日头条等平台风头正劲,内容批量制造与分发模式开始兴起。例如在运营艺术品网站时,我们就曾构建过艺术投资、艺术拍卖、艺术品鉴定、收藏大江湖等不同内容方向的公众号矩阵。
2014年,“去中心化”概念的提出,尤其在电商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卖家纷纷进军微信平台,微商行业迅速崛起。与品牌维护和用户维系不同,微商的利益诉求更为直接,因此我们见证了微商们五花八门、极具创意的营销手段。由于销售导向明显,微商更注重单次营销的投资回报率(ROI),而不是单纯追求粉丝数量的大幅增长。
随着商业化需求的日益丰富,对粉丝的深度服务需求也不断增加,这促使公众号的各类接口不断增加。微商的繁荣还催生了一大批第三方服务公司,它们为公众号运营提供微网站建设、微店、营销小插件、编辑工具等服务。
再后来,由于接口丰富和吸粉规模扩大,公众号能够作为独立产品来运营。它既可以凭借优质内容独立发展,也可以通过便捷实用的功能(如关注即可使用)吸引用户。
对于创业公司而言,公众号是低成本获取早期用户以及持续传播品牌价值的重要渠道。在2014年前后,内容竞争尚不激烈,那时依靠一些优质内容就能吸引大量用户。然而,2015年之后,新入场的创业公司更多需要依靠具有独特功能的最小化可行产品(MVP)来吸引用户。
内容需要高频发布,但活动无法天天开展。在创建公众号时,首先要找到持续挖掘内容的切入点。如果内容缺乏连贯性和核心价值,只是东拼西凑,那么公众号就会沦为品牌的附庸,无法真正吸引用户。
要基于产品核心价值进行持续输出,可以采取大活动集中爆发、小活动高频开展的策略。例如内容类的简书、资讯类的懂球帝,它们本身拥有丰富多样且特色鲜明的内容素材,经过精心选题和编辑就能输出优质内容。
如果公众号所在领域话题丰富,如健身领域,内容挖掘相对容易;若不在此类话题丰富的领域,内容拼凑整合的难度就会增大。我们也能看到很多官方微信因运营人员更替,导致前后内容风格和策划水平参差不齐。
所以在内容方面,除了依据产品特点确定运营方向,关键是要有合适的运营人员或稳定的团队,做好选题挖掘和输出具有辨识度的内容。
公众号的互动功能相对薄弱,仅有评论和留言这种单向功能,这无疑增加了运营难度。因此,当前要开展优质活动,更多需要借助H5开发或者将链接导向产品页面。小型活动常见的方式是通过文章评论和点赞来发放奖品。
当然,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内容本身传播性较差,此时公众号的作用就相对有限,也无需过度纠结。
最小化可行产品(MVP)主要诞生于移动创业浪潮之下。由于APP开发和下载成本较高,人们开始利用微信来试验产品模式,降低用户获取成本。虽然MVP也属于企业微信的一种,但在理念上有着核心区别。
MVP的类型多种多样,有的通过H5将功能嵌入公众号菜单,比如许多O2O服务;有的通过自动与人工对话结合以及功能模块(如支付功能)接入来实现,像个人助理服务“Get、神猪”;还有一些工具类的,比如公交查询“车来了”。
简单搭建功能后,可以通过地推等精准推广方式,获得较高的转化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账号类型时,并非涉及功能开发就一定要使用服务号,而是要综合考虑长期运营中内容的重要性、MVP所涉及的微信接口是否必需等因素。否则,后期可能因内容运营需求,又重新开通订阅号,导致账号矩阵不合理和用户分流问题。不少产品开通服务号后,运营过程中发现需要通过内容或活动来活跃用户,但菜单仅仅嵌入了H5链接,甚至是微信提供的模板,这种做法得不偿失。
在内容创业领域,微信只是众多平台之一。有些是独立产品,如虎嗅、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而大多数后来者则依靠内容在全网各个平台进行分发,比如铅笔道。
公众号的生态环境使得优质内容能够凭借自身力量无限拓展,然而缺乏“力量” 的内容只能默默无闻。这里所说的 “力量”衡量标准常常模糊不清,常陷入 “低俗、专业、小众”等争议之中。
像简书、今日头条、喜马拉雅等回归中心化流量分配的平台,为长尾内容提供了发展机会,或者作为内容分发的补充渠道。这些平台也能打造出自己的网红,如简书的“彭小六”。
实际上,我们发现很多在公众号上进行内容创业的人都有一定的“背景”,他们或经过长期积累厚积薄发,或借助其他优势顺势而为,能够凭借自身能力在内容领域独树一帜。也有像铅笔道这样依靠人力投入、采用高标准流程化生产内容的模式,但这也只是传统内容生产模式在低成本平台上的延续。
此外,本地号、营销号也是公众号运营中的重要角色,它们堪称遵循运营法则的典范。通常采用矩阵运营模式,有着高度可复制的生产流程,是标题党手法(如使用数字、设置悬念、涉及伦理等)的典型代表,在内容条数和发布时间上都有规范。
它们的活动复用性极高,如选美、投票、发红包等活动,通过商家赞助和技术手段大幅降低活动成本,几百元成本涨几万粉丝是常有的事,不过粉丝质量可能参差不齐。
对于企业而言,运营公众号和运营产品的理念相似。如果产品能够很好地满足用户需求,那么公众号运营所涉及的内容、服务、活动以及风格定位等方面就会更加清晰。
关键的一点是,公众号并非独立存在,它是产品的一部分,可以看作是产品附属的社区和服务中心。这样,在设定关键绩效指标(KPI)时就不会偏离方向,避免出现与产品主题不符的内容、不专业的沟通等问题。
再谈谈矩阵运营,以学霸君为例,如果产品的用户是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独立角色,就可以建立以用户为导向的矩阵。从不同角度切入,为不同角色提供针对性服务,包括生产特定内容和策划相应活动。
以开始众筹为例,用户按阶层划分(如有消费升级追求的中产阶层和高净值人群),但也可以按照生活趣味、吃喝玩乐等娱乐类型进一步细分,建立内容矩阵来获取客户。
公众号近期最受关注的两个现象是小程序预告和频繁发生的大号被封事件。
以10.27良品铺子千万大号被封事件为例,其增粉方式典型且曾经效果显著,通过关联二维码拉粉并给予优惠奖励。今年7.21,社交电商“拼多多” 获得包括腾讯在内的 B轮投资,其核心理念与这种增粉方式有相似之处。
从这些事件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两点:首先,那些过去简单粗暴但行之有效的增粉方式,如点赞、投票、有奖拉粉等,如今已成为重点监管和打击的对象。
其次,在依靠技术手段增粉的过程中,除了考虑内容增粉外,更要注重增粉过程所蕴含的社交和服务价值,而不是单纯为了增粉而增粉。这就如同在产品设计中,不能仅仅在某个位置添加一个分享按钮就了事,而是要依据产品价值,精心设计分享链条的价值,让整个分享流程以及参与其中的角色都由产品价值驱动。
在当前的开发体系中,主要是在APP分享和针对性设计的H5之间进行传输跳转。微信小程序的出现,或许能够使这个流程更加顺畅,从而显著提高转化率。
不同的应用领域和商业诉求,无论是内容创业、自媒体还是服务产品,在相同的公众号生态环境中,已经存在许多可参考的运营理念和案例。
回归到运营的根本,选择认同产品理念的运营者和团队,梳理出清晰的运营框架,并认真执行。如果产品运营良好,公众号运营大概率也会顺利,因为二者在运营思维上是相通的。而能否创造出创新的内容和案例,则因人而异,各有不同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