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享单车价格飞涨,“最后一公里”负担加重**近年来,共享单车的收费方式不断变化,价格持续攀升。从最初大部分品牌起步价为0.5元半小时,到如今部分城市起步价骑行半小时的费用最高涨到了3.8元,8年间价格翻涨7倍有余。收费单位不断缩短,价格单位也有所调整。平台还推出了畅骑卡和次数卡,骑行卡价格不断上涨。2023年中,国内部分城市单次1小时骑行费用达到了4.5元至6.5元。今年,成都、广州等多个城市继续涨价,工作日骑行半小时费用从2.5元上涨至3.5元,节假日更高。与此同时,包月价格也告别个位数。不同城市实行不同计价规则,目前北京计价方式较为稳定,但有从业者表示涨价是趋势且会继续调整和扩大。
二、共享单车三巨头连年亏损,盈利之路艰难**共享单车在投入运营前需进行车辆制造、搭载GPS定位系统等,后续还需承担调度、维护及智能锁成本。随着使用频率提高,车辆损耗加速,维修和更换成本不可避免。城市管理对单车停放、运营规范要求严格,运维投入也很大。据自行车代工厂老板介绍,共享单车制造成本在五六百元左右(不含芯片和智能锁)。哈啰出行CEO杨磊提到一辆单车每天运维和折旧成本大概1元左右,一年要花费365元。运营成本包括车辆调度、仓储、维修、折旧及技术研发等。共享单车寿命周期较短,一般为三五年。哈啰、美团、青桔三巨头投放数量众多,运维成本高昂。哈啰出行曾公布2018- 2020 年三年亏损情况,青桔和美团的日子也不好过。连年亏损下,涨价成为无奈之举,但控制人力和运维成本很难,广告投放等方式效果有限。
三、共享经济热潮渐退,共享单车前景不明曾经,共享单车是互联网商业史上的融资奇迹。2016年摩拜和ofo获得大量融资,此后半年继续融资,共享单车行业累计获得超600亿元融资。彼时,众多行业套上“共享经济”外衣。然而,烧光巨额资金后,共享单车行业盈利难题凸显。大部分腰部及尾部玩家出局,因押金风波,行业归于平静。有创业者认为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是勉强存活的品类,其他共享经济生意基本没戏。如今,共享单车工作人员表示要将共享经济拉回归商业本质,但在质量和服务未提升的前提下涨价,企业盈利门槛更高。普通消费者对共享经济物美价廉的认知根深蒂固,共享单车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